撰稿:動物好朋友店長 蘇穎成
朴子街第一任台人街長,現代化建設的開始。
1895年(明治28年):台灣割讓日本,進入了日治時期。
1920年(大正9年):,台灣總督府實施州廳-郡市—街庄三級地方區劃,正式定名為朴子街,朴子街隸屬台南州東石郡,並為東石郡役所駐地。
1924年(大正13年):,朴子街第一任街長(相當今之市長)由日本政府任命黃媽典出任,黃媽典以28歲之齡被薦舉為首任朴子街長,主要是他投身防疫工作多年,想借重他的防疫經驗,避免朴子市街再陷1900年長達15年的鼠疫災難。 街長黃媽典,生於1893年5月5日,日治時代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,自幼聰穎學業優異,1913年畢業於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,最先擔任的公職是嘉義廳囑託,從事公共衛生防疫和診療。後回故鄉朴子開設德壽堂病院,深得地方民眾喜愛,鄉親暱稱他為「媽典仔」,任內政績涵蓋衛生、交通、教育、水利、商業,為朴子市街奠下了日後現代發展的基礎,深獲鄉親的敬重。
1900年朴子市街曾遭遇最恐怖的災厄──蔓延了15年的鼠疫,日治初期,由於台灣人的衛生習慣不佳,再加上官方的防疫系統尚未建立,於是鼠疫沿水路搭船入侵朴子市街,這場鼠疫造成朴子市街人口大量減少,商業凋敝。
1933年(昭和8年),街長黃媽典開始創建水道廠,總工程花費為198492圓,配水塔即是其中一項設備,其他建物還包括取入井、砂溜井、原水唧筒井、唧筒室、分水井、沉澱池、沉澱井、濾過池、濾過調整井、排水井和淨水唧筒井等等。 經費由台灣總督府、台南州廳、朴子市街平均分攤之,工事設計者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原賀昂技手、工事監督者上原甚之丞、工事請負者住吉組及鄧俊、黃金河。
1935年(昭和10年)完成之後由朴子街役場直營,朴子市街居民終於有穩定且乾淨的飲用水來源(取濾之朴子溪溪水),二戰後仍由朴子鎮公所經營。
1974年(民國63年)年因水道廠無法獲得乾淨水源的用水,遂轉交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五區管理處朴子營運所經營。
因為上述的經營變遷,朴子水道廠保存了三個不同時代的供水水源系統(係指溪水、地下水、水庫水),歷經初始機械設備至現代化電腦儀控設施,其變遷過程並未拆除原設備,大多新舊並存,充分展示了飲用水技術與歷史的沿革。
朴子水道廠的配水塔與眾不同的造型,故鄉印象的開始。
日人稱自來水為水道水,受當年日本治台的影響,台語直接將日語翻譯過來稱為水道水,而其源頭水道廠則稱為水道頭,因為朴子水道廠最顯著目標為高大聳立的配水塔,所以水道頭也常指水道廠裡的配水塔。 朴子水道頭配水塔整體以歐風建築呈現,使用材質為混凝土RC結構,配水塔高35公尺,容納水量達450噸,組成三部分由上至下為塔飾物、中層為水塔本體和下層塔架,塔飾物呈鐘塔形之六腳圓頂小亭、水塔本體為圓形、水塔下層乃四環樑與十支柱的RC結構,第參環樑內加設放射網狀柱強化支撐,看起來有日本國旗意象,樑柱外觀呈方格狀立體結構。
朴子水道頭配水塔在日人興建的八十幾座水塔中算是最後完成的,或許因為是最後完成的,朴子水道頭配水塔有不少特點與其他地方的配水塔有很大的不同。 第一,朴子水道頭配水塔高度高達12層樓35公尺,遠遠比其他地方配水塔高度高出一截,例如:鄰近
的北港水道頭配水塔,高度20.4公尺,約七層樓高,岡山水道頭配水塔高度25.4公尺,約八層樓高,另外還有已拆除的鳳山水道頭配水塔,高度也與岡山水道頭配水塔相仿,都不及朴子水道頭配水塔的高度; 第二,朴子水道頭配水塔上尚有一塔飾物瞭望亭,二戰期間因為配水塔身高聳,成為美軍轟炸目標,於是日本軍隊在塔頂設置瞭望台與機槍座,防範美國軍機空襲,由此還衍生出地方口耳相傳的配天宮媽祖接炸彈故事。
傳說二戰期間,美軍轟炸機丟了一枚大炸彈在朴子水道頭配水塔附近,驚險之際媽祖突然顯靈用衣擺把炸彈接住,並順勢丟往朴子溪中,拯救了水道頭附近的無辜居民,避免了民間百姓重大傷亡,此說一直為朴子百姓所津津樂道。
朴子水道頭配水塔較高的塔身高度與塔頂的特殊設計,不知當時是為了供水與觀察之用,亦或是日本政府為戰爭所做的準備,現今已難查證,不過最後留給朴子的卻是一座與眾不同的地標建築,現在成為了朴子人心中故鄉的代表印象,朴子市徽也是取其造型而成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