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以食為名的文化脈絡-朴食文化餐桌計畫

文化從來都不只出現於字裡行間,

它是活生生的,存在於你我日常。

 

撰稿:林欣慧

文化,是指生活於同一環境及經濟方式的人,於潛移默化之中產生的約定俗成。


文化的面向多元,且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與發展,亦能擁有各式形態樣貌。而希冀藉由追尋飲食的文化途徑,挖掘過去台灣發生的歷史樣貌,並凝聚每一位嘉藝點水道頭文創聚落協力夥伴的力量,讓這場理念簡單的餐桌,有著更耐人尋味的意義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以文化為主題的「朴食文化餐桌計畫」反映歷史的飲食軌跡,藉由食物的演變,探究台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人事物。誠農藩負責人—曾紫筠提到,餐桌上物產不見得是朴子的農作,但在過去曾是重要的歷史物產,例如:餐桌上的鳳梨、黑米以及蓬萊米等,並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合作,查閱許多文獻,花了兩年的時間聚焦文史輪廓,將清末民初直到日治結束的台灣物產一一記錄下來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台灣接受約五十年的日治時期,這段時間實施「農業南洋;工業日本」的政策,因此引進許多與日本文化相關的飲食習慣與農作物,也因此傳進許多日式料理。餐桌計畫則以文化標的為主,優先使用在地友善物產,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料理,例如:清末年間,朴子為藍靛外銷的大量產地之一,而其為染布重要的原料,也因此藍染發展為朴子最大的興盛產業,餐食結合上述特色並將其意象進行轉化,融入於開胃菜品之中,形成別具特色的暈染涼菜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除次之外,還選了甘蔗、鳳梨、味噌、柴魚及牛肉等日治時期代表性食材,並將蓬萊米的改良融入於飯糰之中,讓每位賓客能享用到每道料理別有用心的呈現。體驗者林威廷先生表示,主廚細膩的食材處理手法;微妙的搭配佐料,讓料理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功用,亦帶出情味、風味、趣味及美味,且從料理間接認識食材由來與歷史背景;整體環境營造氛圍,更讓人有種走入日治時期的復古感,與日式花藝完美融合,讓視覺、嗅覺、味覺皆感到滿足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餐桌上的花藝呈現,則邀請到余安花室負責人—Liz,使用日本古代的栽種方法『苔玉』,於最外層鋪上苔蘚,以此感受土壤所帶出的氣味及溫度。苔玉有著原始樸質的美感,是一種泰然的表現、同時也是一種天然的器皿,並使用較為細緻的花材濃縮一座野生感的小花島,以此呼應聚落所傳遞的柔懷情感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在花牌掛飾呈現上,好日作工坊負責人—陳熙璇提及,花牌取材天然麻紗為繫繩,圈起了今日餐會的相聚;麻紗繫上取材自低海拔林地,乾燥後的台灣紫珠果實,佐金色枝椏,呼應了我們的餐桌的選材也是源自土地生長出來的自然物產,向富饒的大地之母致意;結尾選朴子水道頭文創園區院子裡生長的竹子,作為水道頭與遠道而來的參與者彼此的信物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在水道頭日式聚落裡,享用著清末年間到日治時期的飲食文化,品嚐文化所帶給人與生活的情感連結,並將歷史汪洋所匯聚而成的感動與能量,透過餐食傳遞給予生活於這片土地之上的人,讓深遠雋永的意義能持續的傳遞下去。

攝影者/紅內褲影像工作室-何銘傑

144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