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江隆.灣橋陶花源
撰稿:吳則萱
「一開始別人都會認為我是個瘋子,但是對我而言,實踐理想靠的是態度,其中更是關乎一個人的願力。當願有多大,力就有多大,端看自己對想要的東西有沒有努力去達成。」十五年前台灣還不盛行自力造屋,蔡江隆老師憑著強大的願想兌現出一山理想的家屋。當初很多朋友會關心的問著:「你住在這麼偏僻的地方不會很危險嗎?真的可以實踐你想要的生活嗎?但我從小就喜好布置自己的環境和種植植物,再加上一種鄉下小孩的韌性,讓我在實踐的過程中,不太費心去擔心這些問題。」在蔡江隆老師身上,幾乎沒有看過猶豫逗留的痕跡。對於理想,他不附註太多憂愁的想像、也不空談詩化,只有更加積極的實踐。
看來無惑無懼的蔡江隆老師,在用柴窯創作的過程中,其實也面臨著許多挑戰與磨練。多變的柴窯燒作,讓陶壺擁有出人意料的釉色與樣貌,然而過程卻有難以控制的變因:風的鼓動、空氣與水氣的濃密,這些因子在無形中輕易地牽動柴燒的發展。影響成敗的因素橫貫有形與無形,雖無法完全預期柴燒的成果,但漸漸把握的,是面對每一份或成或敗的心情。望見裂痕的剎那與之起伏的沮喪、失望,偶有的低迷情緒,經過了多年的沉澱與孕哺,被蔡江隆老師詮釋為一種藝術創作者該有的情致與豁達。
蔡江隆老師為藝術創作者下了真誠的註解:「對於失敗或成就都有情有欲,這並不衝突,因為那才是一位自然又真誠的創作者會有的反應。看到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的作品壞掉了,當下當然會心痛,但是過了一陣子後從那份沮喪的心情走出來、並放下,那就是一種豁達了。」之於逐夢人,建立與確立風格是一段漫漫長路,費時摸索釐清後,還不見得能得出答案,能及早尋出創作中自我的風格,是件幸福的事情,然而所相遇的就一定是相伴一輩子的創作樣貌嗎?蔡江隆老師為創作者的風格面貌定論打上了好幾道停頓的問號。在創作中,有人於不變中得到恆常,也有的在不斷的改變與發現中成為恆長。
Comments